近年来,Telegram因其加密通讯和“阅后即焚”功能被广泛用于跨国犯罪活动,形成以下主要犯罪模式及案例:

一、典型犯罪类型

1. 金融诈骗

  • 冒充政要(如柬埔寨洪森亲王)设立虚假账号,以高回报投资诱骗受害者,涉案金额超4万美元。
  • 信用卡盗刷团伙通过Telegram传输被盗信息,利用Google Pay非法消费并兑换为加密货币。
  • 2. 洗钱与赃物转移

  • 犯罪团伙通过Telegram群组指挥“工具人”购买黄金洗钱,单笔交易达百万元,形成闭环犯罪链。
  • 部分东南亚地下市场(如Fully Light Guarantee)以USDT为支付方式,专门从事跨境洗钱。
  • 3. 技术犯罪协助

  • 利用GOIP设备隐藏来电归属地,协助境外诈骗分子拨打电话,导致受害者损失数万元。
  • 深度伪造(Deepfake)犯罪在Telegram上的讨论量半年内增长600%,涉及身份伪造等非法活动。
  • 二、平台监管问题

  • 匿名性滥用:犯罪者通过Telegram组建加密群组,成员间互不相识,仅通过指令协作,增加侦查难度。
  • 内容审核缺失:平台被批评为“灰色地带”,缺乏对非法交易、儿童等内容的有效监管。2024年其创始人因涉嫌协助犯罪在法国被捕。
  • 三、执法应对

  • 跨国合作打击:柬埔寨、泰国等国警方通过追踪资金流与电子证据,成功破获多起案件。
  • 技术反制:中国警方利用大数据分析Telegram群组活动,捣毁诈骗窝点并追缴赃物。
  • 四、用户风险提示

  • 部分国家已将Telegram列为非法软件,建议检查并卸载此类加密通讯应用。
  • 警惕“高回报投资”“代购跑腿”等诱导性信息,避免成为犯罪帮凶。

    本文章来自(https://www.t-telegtam.com),转载请说明出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