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Telegram平台上的涉黄群组(俗称“鉴黄群”)已形成成熟的黑色产业链,其运作模式和法律风险如下:
一、运作模式与危害
1. 层级式传播架构
公开群组引流:通过社交媒体发布隐晦内容吸引用户,以“吃瓜群”“福利群”名义诱导加入公开群组,群成员规模可达上万人;
付费私密群组:用户需支付费用(通常30-3000元不等)升级为会员,进入加密群组获取视频、AI伪造内容等;
传销式扩张:会员通过发展下线获取分成,部分群组涉及超800万用户。
2. 技术滥用与犯罪关联
利用Telegram端到端加密特性规避监管,传播深度伪造(Deepfake)的网红或普通人图像;
与跨境、个人信息贩卖(如户籍、开房记录)等黑产嵌套,形成犯罪生态链。
3. 规模化牟利
团伙通过批量创建群组(如济南康某某案涉1000余群组)、出售群组(每个群成员标价1.2-1.5元)非法获利超百万元;
韩国“N号房”事件显示,付费会员达26万人,部分群主年获利超10亿韩元。
二、法律风险与处罚
1. 组织者/管理员
传播物品牟利罪:根据《刑法》第363条,可处三年至无期徒刑并处罚金(如白银网安侦破案件);
群组成员超30人即构成犯罪,管理员放任内容传播将承担刑责。
2. 参与者
付费观看者虽不直接构成制作共犯,但传播或下载内容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或刑事追责;
韩国拟立法将“N号房”会员视为共犯,最高刑罚提至7年。
3. 平台责任
Telegram因未建立非法内容举报机制,创始人杜罗夫2024年8月在法国被捕;
2025年英国《在线安全法》要求社交平台严格审核内容,违者处全球营业额10%罚款。
三、举报与维权途径
1. 国内举报渠道
中央网信办:通过官网(www.)、客户端或12377热线举报;
跨境:微信搜索“拒绝跨境”公众号或“广东110”小程序一键举报。
2. 证据保全建议
截图保存群组名称、聊天记录、支付凭证;
避免二次传播,直接向执法机构提交原始证据。
> ⚠️ 警示:AI伪造技术加剧危害,2024年曝光群组利用Stable Diffusion等工具生成“脱衣视频”,技术开源特性使管控难度激增。公民需强化个人信息保护,警惕“高薪兼职”等诱导话术。
本文章来自(https://www.t-telegtam.com),转载请说明出处!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