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一、Telegram:加密通讯与灰色地带的双面性
1. 基础功能与定位
Telegram以加密通讯、自毁消息为特色,支持多平台使用及第三方客户端开发,常被称作“纸飞机”。其开放接口和强隐私保护吸引了全球用户,但也成为犯罪活动的温床。
2. 涉及违法活动的案例
仿冒App开发:山东某科技公司通过Telegram接单,为诈骗集团制作仿冒证券软件(如“CHUANCAI”假冒川财证券),以数字货币结算赃款。
个人信息贩卖:国内犯罪团伙利用Telegram贩卖6亿条公民信息,获利800万元,受害者遍布全国。
产业链:设备交易及非法内容传播通过Telegram加密群组进行,形成隐蔽黑色链条。
二、Cosplay:从亚文化到主流消费的新形态
1. 概念演化与官方认可
Cosplay(角色扮演)2025年首次获上海官方中文名“妆造”,并纳入市民文化节大赛项目,强调服饰安全与文化创新。
国际化趋势显著,如柏林“樱花节”设立Cosplay比赛,德国年轻人热衷扮演《药屋少女的呢喃》等热门角色。
2. 商业化服务与争议
付费委托兴起:女性用户通过“cos委托”服务,付费邀请coser扮演乙女游戏角色(如《恋与深空》),追求线下“男友感”沉浸体验,单次消费可达3000元。
语擦乱象:部分“语擦师”(语言cosplay)诱导未成年人转账、涉内容,甚至收钱后拉黑用户,亟需监管。
3. 群体扩展与文化包容
上海老年人通过cosplay庙会活动扮演经典角色(如济公、猪八戒),体验重返童年的乐趣,体现跨年龄文化融合。
三、Telegram与Cosplay的交集:风险与机遇并存
1. 社群组织的双刃剑
国内Cosplay赛事(如中国COSPLAY超级盛典)依赖常规社交平台宣传,而Telegram因加密特性成为部分地下交易、灰色服务的联络工具。
诈骗团伙利用Telegram的隐蔽性招募技术人员,开发涉诈软件,与cosplay无直接关联但反映平台监管漏洞。
2. 文化传播的潜在场景
尽管目前无证据表明Telegram是主流cosplay活动平台,其跨国群组可能为国际爱好者提供小众交流空间,例如分享德国漫展资讯或服装定制渠道。
四、安全警示与建议
用户需警惕:Telegram上存在大量匿名犯罪团伙,以“技术开发”“数据交易”为幌子实施诈骗,切勿参与数字货币结算的非法合作。
Cosplay消费规范:选择正规委托平台,明确服务边界;未成年人避免参与涉金钱交易的语擦服务,防范情感诈骗。
本文章来自(https://www.t-telegtam.com),转载请说明出处!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