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监管封锁

1. 国家安全与反恐需求

俄罗斯、伊朗等国因Telegram的端到端加密特性被利用,要求平台提供解密密钥,遭拒后直接封锁整个软件。例如俄罗斯法院2018年判决封锁Telegram,伊朗也在反抗议期间短暂限制访问。

2. 政治示威管控

泰国2020年试图封锁Telegram,因抗议学生通过该平台组织示威活动,采用去中心化指挥、假地址干扰警方等手法,被指与香港“修例风波”策略相似。后因法院反对“全面封锁平台”而改为屏蔽非法内容。

二、平台主动监管

1. 涉恐内容清除

Telegram官方曾主动关闭极端组织“国”的多个频道,表明平台对明确涉恐内容存在治理机制。

2. 违法群组处理

香港警方在2019年“修例风波”期间,以“串谋公众妨碍罪”逮捕Telegram群组管理员,平台配合执法关闭相关群组。但平台更倾向于删除具体违规内容而非整体封禁。

三、社会事件曝光引发的关闭

1. 性犯罪群组揭露

韩国“N号房”事件后,香港曝出同类Telegram群组(如2018年成立的性剥削频道),要求成员提供他人性爱影像作为“入群验证”,经媒体曝光后引发公众声讨。

2. 犯罪工具化应对

警方指出,Telegram因“阅后即焚”功能成为诈骗、传播的犯罪工具。例如南京警方2023年提醒家长检查子女手机中“纸飞机”(Telegram别名)等加密软件,避免未成年人卷入“帮信罪”。

四、封锁的争议与技术困境

1. 隐私与安全的平衡难题

俄罗斯要求Telegram提供加密密钥时,平台以“侵犯用户隐私”为由拒绝,凸显法律要求与隐私保护的冲突。

2. 技术规避与持续对抗

即使被封锁,用户仍可通过IP代理(如谷歌IP地址)或改头换面的伪装软件访问Telegram,形成“封锁-突破”的循环。

Telegram群组封锁取决于主体目的

  • 主导:多因国家安全或政治维稳,采取全面封锁或内容过滤;
  • 平台自律:限于涉恐、暴力等极端内容;
  • 社会压力:性犯罪、诈骗等群组经曝光后被迫关闭。
  • 当前困境在于加密通讯的隐私性与犯罪追责难以兼顾,需通过技术协作与法律细化解决。

    本文章来自(https://www.t-telegtam.com),转载请说明出处!